《所見》是由清代文人袁枚所創(chuàng)作的,這是一首五言絕句。此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,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。最近,老師教完學生們這首詩,想讓學生們再鞏固一下,讓小朋友們畫關(guān)于所見詩配畫,如果不會畫此類詩配畫,一起看看下面的教程吧!
所見詩配畫精美教程
1、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小孩開心的坐在一只牛的身上唱著歌,然后再畫一片草地,一些長的比較長的草。
2、然后在黑板的左側(cè)畫一棵高高的大樹,大樹的樹干上有一只蜜蜂停留在上面就可以了。
3、接著在黑板上畫一個不規(guī)則的框,將放牛的小孩框住,然后在右上角畫一些柳枝就額可以了。
4、大家下面將大樹絲樹干涂成棕色,然后把樹葉涂成綠色,最后再把草坪和柳枝一起涂成淺綠色就完成了。
5、再將黑板的上部分涂成藍顏色,接著畫一些音符,把它們分別涂成紅色、黃色以及粉色,最后把牛涂成紅色。
6、最后是將小孩的衣服涂成藍色,然后帽子涂成黃色,接著畫一些小草在空中,最后寫出這首詩就完成了。
古詩所見內(nèi)容資料
老師布置的詩配畫作業(yè),大家首先要了解這首詩的含義,根據(jù)詩句的意思才能畫出對應(yīng)的畫面,不了解詩句含義的建議先看下面的譯文哦!
所見
袁枚 〔清代〕
牧童騎黃牛,歌聲振林樾。
意欲捕鳴蟬,忽然閉口立。
一、《所見》譯文
牧童騎在黃牛背上,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。
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鳴叫的蟬,突然停止了行走,不再高聲歌唱了。
二、《所見》注釋
牧童:指放牛的孩子。
振:振蕩;回蕩。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。
林樾(yuè):指道旁成蔭的樹。
欲:想要。
捕:捉。
鳴:叫。
立:站立。
三、《所見》賞析
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,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。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(tài),那高坐牛背、大聲唱歌的派頭,何等散漫、放肆;后寫小牧童的靜態(tài),那屏住呼吸,眼望鳴蟬的神情,顯得特別專注。“此時無聲勝有聲”。這從動到靜的變化,寫得既突然又自然,把小牧童天真爛漫、好聽多事的形象,刻畫得活靈活現(xiàn)。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(shù)效果。詩的語言,明白如話,質(zhì)樸無華,十分本色。至于下一步的動靜,小牧童怎樣捕蟬,捕到?jīng)]有,詩人沒有寫,留給讀者去體會、去遐想、去思考。